唯久久方能為功
唯久久方能為功
來源:中國紀檢監察報 作者:郝思斯
5月11日至12日,習近平總書記在山西考察時指出:“山西要有緊迫感,更要有長遠戰略謀劃,正確的就要堅持下去,久久為功,不要反復、不要折騰,爭取早日蹚出一條轉型發展的新路子?!边@里習近平總書記提到的“久久為功”一詞,我們在生活中常常見到。你知道它最早出自哪里嗎?
久是一個象形字,篆書字形像用艾條為人熏灼治病,本義為灸灼,這一意義后以“灸”字指代。后來,久由針灸時間很長引申出滯留、堵塞、等待之意,如《銀雀山漢墓竹簡》中有“軒驕之兵,則恭敬而久之”,這里“久”表示等待;由此,久又引申出長久、時間久之意,作為我們最熟悉的用法沿用至今。
“久久”一詞至少在東漢時期就已出現,表示經過相當長的一段時間。從語言角度而言,疊詞主要有兩大作用,一是增加語言的韻律感,二是起強調作用。因此詞語“久久”相較于一個“久”字,表意更為強烈,更能體現時間之長、延續之久,也更為朗朗上口。兩漢時期樂府詩《孔雀東南飛》中,劉蘭芝告別焦仲卿時說的便是:“時時為安慰,久久莫相忘”,叮囑丈夫千萬不要因為時間流逝而將自己忘記。東漢文學家崔璦在座右銘中寫道:“行之茍有恒,久久自芬芳?!泵赖绿热裟軌蜷L久堅持,便會如花香一般芬芳。而最早與“久久為功”類似的表述,出現在明代思想家呂坤《呻吟語》中:“處事如打擂,憾大摧堅。要徐徐下手,久久見功,攘臂極力,一犯手自家先敗?!币馑际亲鍪氯缤蚶?,不可急功近利,要從長謀劃,步步為營,久久為功。倘若一開始就耗盡全力,很快就會失敗。
久久為功,這四個看似筆畫簡單的漢字,卻表達了中華民族慣以長力取勝的堅韌精神,亦是跨越千年的提醒:一蹴而就的投機是不可取的,一步到位的捷徑是不牢靠的,生命的意義,就在于認準目標后,一步一步踏踏實實的前進中。在古人心中,持之以恒有多么重要?甚至仿佛連一個“久”字都不足夠,唯有“久久”才能“為功”,才足以表達那種強烈的情感。而要真正做到“久久為功”,又何其艱難——需要找到一條真正正確的道路,需要極其堅定的理想信念與定力,以及功成不必在我的胸襟。
作為歷史悠久的古老大國,我們的文化實在太懂得“久久為功”的奇妙作用,懂得如何在日復一日的堅持里成就偉大的事業。所以我們會有“愚公移山”“精衛填?!钡膫髡f——愚公哪里是在搬門口的兩座大山,他是在給子子孫孫做出榜樣,就這樣一筐土接一筐土,有什么目標達不到?精衛哪里是在填浩瀚的東海,她是在用一塊又一塊的石子告訴后人,只要堅持,哪怕只是憑著一步步、一點一滴的積累,艱巨卓越的事業也定能實現。
所以我們會講“只要功夫深,鐵杵磨成針”的故事——故事里那個看到老婆婆用鐵棒磨針、從而深受震動并最終成為一代文豪的少年,他的成功必定離不開一日日苦讀的汗水;所以我們會講“李時珍與本草綱目”的故事——那個花了二十七年工夫,讀了九百多種書籍,記錄上千萬字筆記的老者,讓我們看到堅持中迸發的力量。
從唯物辯證法來看,事物發展是量變與質變的統一,沒有鍥而不舍的量變,就絕不可能有水滴石穿的質變,久久為功所強調的正是量的積累,而量的積累需要的正是腳踏實地、埋頭苦干的精神。今天我們干事創業、謀劃發展,離不開這樣的境界與定力。還記得1949年10月,在山西省右玉縣,第一任縣委書記張榮懷提出了一個質樸而響亮的口號:右玉要想富,就得風沙??;要想風沙住,就得多栽樹。在右玉老縣城城門外,他栽下了用來抵抗風沙的第一棵樹。此后的70余年,20任縣委書記,帶領全縣干部群眾,扛起鐵鍬背起樹苗,精神抖擻地走在植樹造林一線,打造和延續著戰天斗地的“右玉精神”。在這場只有起點、沒有終點的綠化“接力賽”中,我們看到的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,是迎難而上、艱苦奮斗,是久久為功、利在長遠。不僅是生態文明建設,在政治、經濟、民生等各個領域,任何一個決策、一項部署,如果能認準目標、持之以恒、一抓到底,就一定能落到實處、取得實效。
中國的哲學具有濃厚的時間意識,主張在時間長河的流動中去思考問題。因此我們常用“接力賽”來比喻歷史的前進——站在歷史的肩上,回望過去,眺望未來,是一代又一代中華兒女不怕困難,埋頭苦干,將百米跑的沖勁和萬米跑的韌勁結合起來,接續不斷跑好屬于自己的那一棒,才使得今天我們能夠離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如此之近。一張藍圖繪到底,一代接著一代干,每一代人都走好自己的長征路,這其中體現出的不正是一種“久久為功”嗎?(郝思斯)